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论文类别:教学类
2016年民办教育优秀论文评选
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赵学芹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实验学校
内容提要: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复杂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教育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心理准备,其接受的效率将会高出被动接受率的一至两倍。因此,如果可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从学生渴望自主、渴望表现、渴望被尊重、渴望成功等心理需要出发来设计组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主题词:学生心理需求 思想品德教学
正文: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复杂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教育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心理准备,其接受的效率将会高出被动接受率的一至两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组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满足初中生渴望自主的需要。
学生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自信心,对学习、生活的某些问题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处理,这是一种成长的心理需求,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自制还不够成熟,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近几年探讨较多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因为研究性学习本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将学生对学习自主的渴望满足到最大化。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能注意用心设计问题和情境;寻疑质疑、设置思维矛盾冲突;注重合作交流等将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促进。
1、用心设计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热情。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问题铺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通过用心设计问题和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调查 、讨论 、交流 、访谈 、反思等探索性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如在学习初一上册《创建新集体》的相关内容时,我把平日收集的雪糕棍带入课堂,对学生们说:“我们今天来做一个“谁是大力士”的游戏,我这有几十根雪糕棍,你认为你可以一下子折断几根呢?”学生们出于好奇,你一言我一语的甚至说三十根,我顺势叫这个说可以一下折断三十根的学生真的试一下,没有成功,叫班里最状的男生试还是没有成功,之后,我拿了一根叫一位瘦弱的女生来试折,很轻易就成功了,接下来,我拿了五根、十根、十五根——让学生分别来试,让他们体验雪糕棍越多折起来就越困难的感觉,体验后,我趁势问: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②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③如果把这些雪糕棍比喻为我们的集体,你希望是一根的还是三十根的?④集体力量的大小,除了跟集体成员数量多少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当我说完这些问题后,学生陷入了思考当中。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七页,自主学习《创建新集体》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情境既生动深刻,还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喜悦与乐趣。
2、寻疑质疑、设置思维矛盾冲突——为学生插上自主思考的翅膀。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往往是由于自身成长的思考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而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就让学生自己寻疑辨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增加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可以使学生在辨疑的过程中,接受多方面的信息 ,从而进行多重比较 、鉴别、辨别是非。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相关内容时,可让学生在导入后先自学“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内容,之后出示谭千秋在地震中牺牲自己拯救学生的例子,学生就有了疑问:不是说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吗?那谭千秋的行为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两个问题相当于是我们社会的生命观与道德观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去思考、去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树立了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同时也实现了变以往的被动接受式为自主思考式,更好的满足了学生渴望自主的需要。
3、注重合作交流——满足学生自主交往的需求。布鲁纳曾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上的合作交流,能有效而积极地促进中学生相互启发 、 取长补短 、 集思广益,自主地获取知识 ,同时给了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课堂合作交流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生生互动,也有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渴望在课堂中自主交流、自主交往的愿望最大程度地实现。
二、提供展示的舞台,满足初中生渴望表现的需要。
中学生处在成长的阶段,受年龄、知识、经历的局限,渴望表现的愿望较为强烈,他们充分想表现自己有能力、有本领,这种表现欲甚至影响着他们的自信与否,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结合学科内容给学生们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例如,在进行初一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我结合了解、适应新环境、新同学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了包含特长和性格特点的自我介绍、学习方法大比拼、记忆力比试、热爱班集体人物选举、设计班徽、班训等活动,这些活动中的人物展示几乎涉及到班级全体成员,避免了课堂成为好学生和特长学生展示的舞台,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积极展示中,变得更加自信,对于初一学生更快更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适应中学生活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但其实对于不同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渴望表现的方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像刚才提到的一系列活动若改为由初二或初三学生来进行,活动和展示效果就一定会差强人意,因此,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教师还应该了解不同学段的初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方面以便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设计教学活动:初一学生爱好表现的方面往往是自己或事件本身,例如特长、成绩的好坏、做的好事、是不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等等,这个阶段的表现具有直观性;初二学生对比初一学生不管是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了一定的成熟,他们所关注的表现的方面会更多的与他人有关,也渴望表现自己思想的“成熟”,例如说人际交往的好坏,别人的肯定与否以及自己对于社会事件的一些初步看法;初三学生的思想更为成熟,他们开始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学生更喜欢表现的是自己对于社会或社会当中的某一事件的看法。了解了学生在不同阶段愿意表现的方面,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活动设计,对于提高活动和教学的实效性是有较为积极地作用的。
三、尝试换位思考,满足初中生渴望被尊重的需要。
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初中生,更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而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个需要有师生情感沟通和共鸣的科目来说,了解学生的被尊重和认可的需要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了解这一点,换位思考应该是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换位思考是指从对方权益出发,为对方目标提供平台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实现真诚沟通。而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换位思考包括师生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所作的换位思考和教学内容讲授角色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要求我们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思想品德日常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群体中,以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使学生在关爱中进步。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才会敢想、敢做、敢问,才会主动地去发现、去创新。教学内容讲授角色的换位思考是指学生改变自己的角色,以“责任人”的身份重新审视教学,转换思维,自主学习。教师走下讲台,成为积极的“倾听者”,支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课堂的“代言人”,阐述、论证、评价教材内容。例如,在学习初二上《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内容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教师讲解有关“认识文化”的内容,为学生后边对于世界文化之旅的探究创设情境,接下来师生共同拟定“世界文化之旅”探究的题目范围,并提出几个示例题目,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宣布准备时间。接下来就进入了学生的探究阶段:各组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文化探究地区——搜集资料——组内进行整合——制作课件——进行展示——进行评价,选出优秀——整理总结,教师总结。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这样的换位思考中,让学生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他们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四、善于鼓励,满足初中生渴望成功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成功的本身就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所以思一想品德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给学生以成就感。例如,在一个课前,一位很少在课堂中发言的女生怯怯走到我面前,问我可不可以将她的课前演讲顺延到下节课,因为她太紧张了,看着眼前这个不敢演讲的女生,我突然想到自己曾经看过她做的电脑小报非常棒,于是我说:“你的电脑小报做的真好,咱们的演讲也需要做课件的,一定做的很漂亮吧?能给我看看吗?”她听到只是看课件非常痛快的把优盘递到了我手里,“做的真不错,这个例子也很好啊。”听到了我对她的肯定和表扬,她脸上先前的紧张缓和了很多,“谢谢老师,因为我前段时间就做好了,还改了几遍。”听到她说这段话,我觉得机会来了“是啊,做的很不错,还有你这么认真,我觉得你不讲给大家太可惜了,也对不起你的努力啊,而且,我觉得你肯定行!”在我的鼓励下,那位女生勇敢地站上了讲台,不错地完成了课前演讲。因此,鼓励和表扬象一团火,学生一旦点燃就能放出更大的能量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
总之,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并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研究在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张玲玲 .从学生心理需要看课堂教学.国内外教育文摘, 2007,(10).
[2]陈占明.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宁夏教育, 2004,(4) .
[3]龙辉武 龙亮生.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
[4]郭宝妹.注重学生心理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4).